新闻中心 分类>>

彩神一次独特的“失明”体验

2024-05-21 16:20:5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彩神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?在黑暗中走路,小心翼翼迈出一只脚后,另一只脚却不知道往哪儿放,仿佛周围都是未知的深渊……在有光的世界里轻易就能达成的事,身处黑暗就变得格外艰难。

  生活在黑暗中是什么感受?“黑暗中对话”或许能给你答案。这是2010年由蔡史印引入中国的一家社会企业,让人们对视障群体有更多了解。在这里,体验者会进入一个黑暗世界,暂时经历完全的失明,并在“黑暗导赏员”及盲杖的帮助下,游览“公园”,走过“街市”,经过“咖啡馆”。

  上海市洛川东路201号,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。我站在“黑暗中对话”体验中心门口,等着开启这次特别的旅程。

  “里面没有任何恐怖元素,但如果身体感到不适,一定要随时提出来。准备好了吗?”工作人员说着,递给我一根长1.2米的白手杖。我摘下眼镜,交出手机,来到一扇黑色大门前。大门在身后缓缓关上,一秒后,伸手不见五指。

  “手杖不要离地,可以用它左右探地,探索一下这个空间。”一片漆黑中,导赏员小白的声音成了唯一的安抚。

  步入黑暗,先是眩晕,随之而来是恐惧,我只能用不断提问来掩饰慌乱:“我应该睁着眼睛还是闭着?”“为什么感觉前面就是深渊?”……

  平时几秒就能走十米,此时我却开始原地打转。盲杖成了我的“眼睛”,小心用它探索,才敢踏出一步。一段时间后,我逐渐适应了这个世界,恐惧慢慢减少。找到椅子坐下后,小白递过来一些玩偶,“摸摸看它们都是什么”。我摸来摸去,耳朵、腿、尾巴?“别着急,慢慢感受。”他一遍遍鼓励。难度不断升级,更多平时没有仔细关注的东西,以熟悉又陌生的状态来到了我手中,我仔细用触觉感受着它们彩神。

  从交流中得知,小白是早产儿,不幸因为在暖箱中吸氧过量而失明,从小就生活在黑暗中。“有人还不信我们看不到,他们以为是正常视力的人,戴着红外线眼镜在指挥。”

  看不到,怎么“认识”世界?在上海市盲童学校,小白接受了系统学习。他举例,在“盲人摸象”这个成语中,看不到的人只能了解到事物的局部,事实是,他们可以像我刚才那样,通过模型摸出大象的外形,再结合它的尺寸,在脑海中描摹出样子。至于长度的概念,也是通过触摸建立的,比如一把30厘米的尺,差不多和膝盖齐平。

  看不到,又该如何感知陌生人的情绪呢?小白笑笑,这是他们从小就习得的,通过声音、语调、回声乃至空气流动,来捕捉每个人的反应。“因为是先天性失明,对我来说,看不见只是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质而已,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甚至意识不到这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。”

  嗡嗡,嗡嗡……“蚊子!”听到声音,我下意识地伸手去打。“好像还有苍蝇和蜜蜂?”耳边的声音混杂起来,但不怎么令人愉悦。突然,这些吵闹的虫子不响了,取而代之的是雨滴下落的沙沙声,船桨打水的哗啦声,我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,仿佛闻到了水汽。在听到碳酸饮料的滋滋声时,甚至咽了口唾沫。

  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在黑暗中这样无所适从,但他们在“光明圈”的日子又谈何容易呢?我想到曾参加过的导盲犬体验,导盲犬的主人马寅青告诉我,有一次她用盲杖探路外出时,盲杖被送外卖的电动车压断了。她笑说:“我有时挺纳闷的,我们就这么不容易被看到吗?”

  小白说,在学校时,培训定向行走的导师会带他们练习自己搭公交、坐扶梯、乘地铁。但第一次独立出行时,他还是做足了心理准备。“我妈很担心,怕我过马路被车撞了,怕我遇到意图不轨的人,叮嘱了很多。”

  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期间,小白已经很习惯拿着盲杖,独自往返于学校和家中,但他也说,“像我这样经常出行的视障人士,算是很‘罕见’的。很多人因为怕危险彩神、怕未知,怕被嘲笑、怕给人添麻烦,不敢拿出手杖”。

  出门坐上电梯,我第一次注意到按键上的盲文点,闭眼摸了摸,那些凸起好像亲近了一点。理解,还要走很长的路。

  “是不是想不到,黑暗还可以这么‘玩’?”黑暗中对话(中国)创始人蔡史印问。她梳着两条很长的辫子,说起话来眼睛弯弯地笑着。

  蔡史印的人生轨迹,一直是标准的成才成功之路——复旦大学本科毕业,全奖赴纽约州立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,在西门子、通用电气、美国国际集团等公司任高管,还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品牌。

  2009年,在美国亚特兰大“黑暗中对话”场馆体验后,她的生活转了个方向。“我那时才发现,我们对视障者的想象很多都带有偏见。”她说,人们在失去这种最重要的感官后,会有很多新的“看见”。如果不体验,很难感同身受。

  体验之后,蔡史印很震撼,也很心动。2010年,她先在“黑暗中对话”德国总部任全球首席运营官,然后将其引入中国。工作坊、体验馆,“黑暗中”的各种活动都开展了起来。“通过正确地帮助别人,包括视障者和健视者,使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变化并有更多机会选择。”

  中国有超过8500万的残障人士,其中视障群体达1700多万,也就是说,大约每80个中国人中,就有一名视障人士。有人在体验后开始思考,为什么在街道上很少看到残障人士出行?他们能感受到街区的友好吗?他们会被真正接纳吗?

  张平是“黑暗中对话”上海教练团队的负责人。他因病失明,对此很有感触。他曾经历了长久的迷茫,才有勇气拿着盲杖出门。“有一次出门,一个小孩问他爸爸,‘这个叔叔拿的棍子是什么’,这位父亲立刻把孩子拉到旁边说,‘不要叫,小心他拿起来打你’。在他们看来,我们是异类,是不能接触和亲近的。我在路上还遇到过,有人拉着我,硬要我给他算命。”

  “长期以来,我们视障者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,现在反过来在黑暗中去协助别人,不再扮演那个被人同情和关照的角色,可以平等地去跟客户沟通交流。”张平说,在体验中,他们协助明眼人避过障碍、找到椅子坐下、传递物品、冲泡咖啡等,和他们讨论并完成各种以前觉得轻而易举的任务。黑暗中,他们游刃有余,成了体验者的引路人,甚至心灵的依赖。

  张平在近千场培训中接触过万余名参与者,有人进入3秒就想逃离,有人在黑暗中变得脾气暴躁;有人像抓住救命稻草般,紧紧拉着导赏员的手。有的老板在黑暗中找座位,颐指气使地喊:“椅子在哪里?”见无人理睬,他才意识到,那些唾手可得的服务,不是天然存在的,应该懂得“请求”,给予尊重。

  在这里,长相和穿着都变得毫无意义,甚至连以前的常识也无处可用——你要用数十倍的努力,才能让倒进杯子的水不溢出。有位原先非常强势的老板说,经历了黑暗,他开始反思,不能一味指责下属无能,可能是自己的问题,没有为他们找到能发挥长处的岗位。

  “我们都有‘病’,走进‘黑房’就像照了个CT。”一位企业家在体验后说道。蔡史印强调,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助残组织,“黑暗中对话”是要通过让健全人在“黑暗”中受益和收获,来消除他们对残障人士和的偏见,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平等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。“我认为这种间接的影响力,远超过直接资助一位盲人。”

  在“黑暗中对话”,视障者可以做管理、行政、销售等任何职位。张平第一次出国,就只身一人去了印度两周,参加“对话社会企业”全球年会。而培训导师、外出见客户,这些他早就驾轻就熟……从曾经的“人助”,到“自助”,以及“助人”,他在一步步成长。

  “身体障碍将永远存在。我们不愿看到10年彩神、20年后,依然只有单独的盲校或聋校。希望有一天,各类残障群体都能有机会选择在同一课堂上学,他们也可以自由地出行,平等地应聘,没有人再问‘你们为什么要出门’。”蔡史印说。

  “去海边,我能听到海浪声,能感受到大海的苍茫;去登山,我能感受到太阳光照在前胸是烫的,后背是凉的,风是往西吹还是向南吹,风中有草和泥土的味道……”

搜索